高三考生高中数学要知道的那些事 |
|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6-4 10:11:40 阅读:1712次 |
先讲点理性的(各个知识点):
1.集合注意交集还是并集,同时小心是否整数考虑问题。
2.复数注意是复数本身还是共轭复数,以及虚部是哪个。
3.简易逻辑注意方向性(谁是谁),以及翻译条件变成参数取值范围的时候区间
开还是闭。
4.均值不等式注意取等条件能否取到。
5.函数定义域先亮出来,换元求解新变量范围别忘记。
6.三角注意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正负,伸缩变换平移变换改变的是谁,三角方程多解性要注意(和正弦一个值两个角有关)。
7.平面向量注意向量点乘两向量是否共起点,点坐标算向量时谁减谁,算模长别忘了最终开根号。
8.解三角形注意余弦为0不能随便约,cos(B+C)=-cosA负号别忘记,三角方程多解性要注意(和诱导公式有关)。
9.线面角和线法角(直线和法线夹角)互余(正弦和余弦互换),二面角注意判断锐or钝,同时注意大题第二问问的是正弦值还是余弦值
10.直线方程注意斜率是否存在,注意两点之间距离求解最后结果是否开根号。
11.数列求解通项时注意分n=1和n大于等于2分开讨论(当然最后能合并一定要合并),注意看清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列项求和注意保留几项,错位相减求和注意把S(n)的系数除过去
12.圆锥曲线注意看清焦点在哪个轴上,注意点在曲线上运动时候坐标对应的范围,设方程之前一定看斜率是否存在,求轨迹方程一定要注意是否要去掉一些点。
13.导数注意是在这个点的切线还是过这个点的切线,求单调性别忘了看零点是否在定义域里,二次项含参两个根大小关系和参数a的正负有关,别忘了底数不是e的指数对数函数求导公式。
14.排列组合没什么特别好的想法就分类讨论不要嫌烦,二项式定理注意T(r+1)对应的是r,还有就是题目求的是a0+a1+...+a2022
还是a1+a2+...+a2022,注意二项式系数和系数的区别
15.概率大题注意判断超几何分布还是二项分布(有没有把频率当概率这句话),如果考前非要翻书的话,一定把正态分布卡方检验拟合方程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相关内容再看看。
16.任何题目求参数取值范围,多想想范围端点能不能取到,带回检验一下。
17.选择题要去观察选项答案的构成,没准可以从答案反推过程,用排除法帮你快速判断。
18.最后阶段不要去改自己的答题习惯和答题节奏,谁的建议都不要听,越改越乱,按照之前的书写习惯去写。
19.大题能猜答案先猜,然后围绕着结果去反推,构造因式分解等来完善步骤。
20.一些函数超越方程就是用来观察根的,带入常见的数(比如1,2,e,e^2等)检验即可。
21.注意看清选择题选项排列方式,别把B看成C。
22.注意2+4=6,不是8。
再来聊点感性的:
(一) 前4道题再来一遍
进入考场会提前5分钟发卷,很多同学都会用这个时间来心算前几道选择题,然后铃声一响提笔写答案,不少人在各种模考中这几个题吃过亏,考完懊悔不已。
坑胖建议在做完所有选填以后,给自己1分钟时间快速把这几个题过一遍检查是否有误。不要做完立刻检查,因为如果你有误区,刚做完还是错误思维跳脱不出来,也不要想着做到后面再掉头回来检查,因为可能你做high了,就忘了...忘了...了...
(二) 不要先去做最后一道题
上周给课内学员讲押题课,有个小朋友问能不能拿到卷子的5分钟先去翻看最后一道题,把最后一道题搞定再掉头回来做。
这里非常非常不建议,除非你是高手中的高手,以及之前模考你都是这么操作,并且成功概率很高,否则都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操作。
你想啊,如果你看5分钟没什么思路,你说你慌不慌,这道题会在你做整张卷子的过程中萦绕在你脑海,看任何题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如果有点思路然后去算,但凡中间卡壳写不下去,你就会很纠结是继续想还是倒回去做,倒回去做就会一直萦绕,继续想你不敢耗,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干掉前面能搞定的题,然后最后一问放手一搏。
(三) 数学文化题别慌张
如果大家有去关注过每年高考数学考完上热搜的词条,会发现除了吐槽考试难度,哪个地方卷子难上天际,数学文化题都会上热搜,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到胡夫金字塔等。
本身题目不难,静下心来都能搞定,考场上容易视觉冲击而慌神,建议不要把它看的太重,删掉文字描述,抽离数学模型。同时考前就建立心理预期,对这道题有提前防备。
(四) 靠前题卡壳跳过去
在很多人的想法中,靠前的选填我是不应该卡壳的(比如新高考单选第6题,多选第10题,老高考单选7&8等),一旦这种平时十拿九稳的题卡壳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n |
|